成为拥有生命自觉的教师——上海华东师大培训学习总结

当前阅读:       发布时间:2011-12-23

 

成为拥有生命自觉的教师

                           ——赴上海华东师大培训学习总结

邹平一中数学组   

 

一、有效教学必须抓住一个关键字:

有效教学做到 “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李政涛教授的名言是公开课最能锤炼人,但家常课最养人 他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锤练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5真实”——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缺憾的课、有待完善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真问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二、备课存在的问题

教师备课应准备好什么?华东师大吴亚萍教授热认为,备课的本质是要开发出本学科的育人价值,素质教育要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即不要单纯的关注知识,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现在学的知识要与以后的学习有一个牵连的过程。现在的学习要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备好一堂课的困难与障碍

1)知识编排点状的束缚

现行的教材的编排方式容易将教师束缚在点上,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割裂现象,即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内在的联系,割裂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演绎现象,即教师不会用教材不能或用教材,而是演绎教材,演绎教案,演绎情境,演绎活动。有例子说,老师上课时经常是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情境四,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但是个环节之间没有联系。情境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舒束缚。

2)思维方式定势的束缚

表现在:教与学关系的对立,活动时间与练习时间的对立,思维的惯习有:打断学生,重复学生答案,一问一答的,程式化对答案现像等。程式化的弊端是课堂上平均的使用时间,造成课堂上时间不够用。例如做练习,不要让学生每个习题都去做,练习量不要太大,但练习要有层次,跨度不要太大。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困难要有足够的预知,要把练习融在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例如概念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是什么,从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直接将这个概念给学生。

3)忽视知识的整体关联

吴教授提到了过去与现在教师备课的不同之处。她指出,过去教师备课主要关注知识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是否理解、公式是否把握、运用解题能力是否提高,成绩是否上升……可以说,过去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再评一节课,学生收获的是知识的累积,其他收获的就很少。而现在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教授,更追求学生养成的教学,也就是培养一名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备好一类课,同时在学生主动发展意愿、学生结构迁移能力、学生研究方法把握、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想文化感悟和学生思维方式形成等方面努力下功夫。

总的来说,备课不仅仅要看到一课时的内容,更多的是联系此课时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以及读懂学生的学情,去认真地备好一类课,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备课的新方向。

2、备课的原则

四大原则:

一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研究教材的发展脉络。

二要读学生,了解学生目前的状态,潜在的状态和发展的可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个体的差异是什么)

(教育的最好的境界和最好的状态是让学生从进教室和出教室要有发展变化)

三要定具体目标,这里是指教学的三层目标,即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

四是要开放,要有弹性,即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个体的差异做出开放式的设计。

三、课前教师必须搞清楚的三个问题:

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哪些可以教,哪些不可以教?有两种方式:

一是对照课程标准。要基于课标,不要让文字沉寂于文本中。例:培养质疑能力,一篇课文那句话那段话哪里适合质疑——要找到对应知识点、训练点!就是今天要教的内容。

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强调:教学起点从哪里确定,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开始) 

2.怎么教?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如何确定怎么教?

1)适不适合学科特点;(2)适不适合教学内容;(3)适不适合学生特点(不同年级、年段、基础不同,方法不同);(4)适不适合教师特点。  

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一是技巧和方法;二是思想观点和精神;三是成长历程。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果实,技巧如花和果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为缺了思想的根。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

3.教到什么程度?

1)基于课标——课标告诉你这个年级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以课标为基础,决不能脱离课标。

2)基于学生——学生年段,基础如何,都要考虑。也就是说教师要备课上下功夫,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不能超越学生所能承受的。

3)基于能级——等级、层次。   

教到什么程度?应考虑学生的素质、课标的要求等。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应学会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一节课 如同爬山,确立目标------就是山顶;进课堂------是来到山脚; 教师要有台阶意识 

总之教师必须明确“五个点”: 一是知识训练点。无论怎么教,知识要掌握,技能要训练。二是能力养成点。在目标制订中,要有能力目标,要将能力目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三是习惯培养点。要思考哪个习惯在这堂课可以培养。四是方法习得点。教知识内容的结构,学这一知识内容的方法结构。五是考试关注点。

四、如何让课堂扎实的生长

1、扎实的生长在于停顿、在于等待

所谓扎实即有意义。学生走出课堂时不一样了:获得了新知,或拥有了技能(或技能提升了);学习方法掌握了,喜欢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了。最有意义的是,学生离开课堂,有一种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即便离开教师,也能自主地阅读、学习。这叫“扎实”。可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扎实”,常常是只是知识层面的熟练记忆和运用而已。回顾我们的课堂,一味地为了这种扎实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有时连听课的人会感到课堂很紧张,因为老师把课堂塞得满满的,不留给学生喘息的余地。

有效的扎实在于等待、在于停顿,课堂不同于百米赛跑,教学是停顿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什么时候停下来?当学生有亮点的时候,停下来,捕捉它,放大它,鼓励它;当学生有困难、有错误时,停下来帮助它,解决它;当他有需要的时候,停下来,满足他的需要。然而,我们仍然发现,很多课堂学生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人。课堂上始终有一只有形或无形的手在牵着学生走。究其原因,很多教师解释说,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自主探究耗时低效,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是教师低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担心他们走弯路,不给他们尝试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教师们的“好心”给扼杀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生长”,还要看看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关注面向少数“名星”学生的生长,而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

2、扎实的生长在于丰实,在于生成

李教授认为,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才可以称为丰实的课,是充满着生长气息的课。我们在日常的上课和听课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华彩并非教师人为导演的高潮,而是在师生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创新火花,是教师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自然流淌的教学机智,是师生生命中不可复制的乐章。可见,上课最令人回味的是生成而不是预设。作为教师除了应该有自身对教材的解读体验,有对学生解读教材的多种假设,还要把握好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

如何在生成的基础上完成预设的目标,或者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师生和谐互动,使预设与生成相映生辉,就成为我们探究的重要内容。

3、扎实的生长在于平实,在于深度

崔峦先生认为:“活跃、热闹,不是评价好课的标准。”有些课有“温度”没有深度,这叫“滑冰课”,滑得优美热烈,可只是带着学生“滑行”,没有深入的过程。虽有活动,但没学习。这种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也就没了区别,因为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看一节课的效果,还要看学生变了没有,看学生发展了没有。有的课堂,只有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没有真正各抒己见的声音,没有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刻意追求诸如“是不是”、“美不美”这样“群体回答”的完美效应,导致只见学生应答,不见学生发问的虚假繁荣。场面热热闹闹地推进的同时,也走向了肤浅与浮躁。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我们的课堂追求应该是表面的波澜不惊,内心的激流涌动。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有师生的生长。课堂有时表面平静,但平静下有学生思考和激情的涌动,课堂应变成思维的探险,思维的舞蹈,静静地舞蹈。

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五、教师如何反思

1、写教后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在教学结束,我们也会产生很多感悟,记下这些内容,会是自己今后专业发展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后记可写:(1)学生的内容。如学生在课堂反映出的好的见解,学生的困惑、困难所在;(2)自己的内容。如好的教法、课堂的偶然顿悟;

3)别人的内容。无比较就无问题,无问题就无进步,无进步就无发展。自以为经验的东西一直会阻碍我们成长。

2、观摩教学

3、观看教学录像

学习别人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人,最认识不清的是自己。自己的教学情况如何,充当了什么角色,都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这些都是从事教学的人应当反思的,而反思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有自己的教学录像。

1)自己观看     2)同事共看    3)专家帮看

总之,教需要反思,学也需要反思。做一个有良好反思行为习惯的教师,会在专业水平及个人的成长方面得到发展,就不会再有“1*10=1”(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十年)这样可悲的数学公式,而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一定不再是一个教书匠,一定会成为一个课程与教学专家。

六、成为拥有生命自觉的教师

什么是生命自觉?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即明自我。明白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做限度之内的事情不做超出射程之外的事情。二是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即主动承担责任,具有责任意识。生命自觉这个词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对于教师而言,具有生命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而产生失落感,教师应该学会恰当地控制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教师应该善于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扬长避短,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教师只有自觉完善自己,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绝不只是滋养学生,也应变成滋养教师自我的过程,丰富教师自我的过程。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来促成事。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眼界决定境界,责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