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纪念馆简介

当前阅读:       发布时间:2015-11-27

 

   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后的儒家”。梁先生祖籍桂林,生于北京,而“梁漱溟墓”和“梁漱溟纪念馆”却在邹平。究其根源,是因为梁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邹平进行了为期近八年的乡村建设运动,他把邹平作为第二故乡。

   梁漱溟纪念馆始建于1993年梁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邹平一中、县政协、梁先生的在京家属联合创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馆名。2013年,为纪念梁先生诞辰120周年,邹平一中又对纪念馆进行了扩建。新馆位于邹平一中务本楼七楼,建筑面积600平米,建有“生平馆”“乡建馆”“书画馆”三个展厅。 

  “生平馆”展现了梁先生传奇的一生。他近百年的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时期,可谓中国20世纪的历史缩影。梁先生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先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民国政府司法总长的秘书。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以中学学历任教北京大学,1921年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举成名。1924年从北大辞职,开始投身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活动,1927年在广东推行“乡治”,1929年在河南组织“村治”,1931年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参议会、国民参政会议员。为促进团结抗日,19391941年先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胜利后,任民盟秘书长,参加国共和谈,积极奔走国事,呼吁民主和平。建国后,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会主席等职。

   “乡建馆”呈现了梁先生在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面对旧中国的深重灾难,为了实现民族自救,梁先生主张在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滤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从农村入手,以教育和合作为手段,以知识分子和农民为动力,救活旧农村,创造新文化,在欧化的资本主义和俄化的社会主义之外,开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带领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农村,先广东,后河南,再山东。19311937年在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蜚声中外,影响深远,给中国传统文化、农村现代化、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等时代主题,留下了有益的历史启迪。

   “书画馆”分为纪念书画、梁先生手迹两类。纪念书画共计200多件,其来源有三:一是梁先生1988年逝世后,启功、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知名学者所题挽联;二是1993年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征集的作品,费孝通、赵朴初、雷洁琼、孙起孟、吴祖光等众多领导人和艺术家不吝赐墨;三是1998年梁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活动征集的作品,其中有胡絜青、廖静文、刘大钧、乍启典、高小岩等艺术家的大作。书画馆共展出梁先生的手迹90多件,其中包括梁先生在邹平留下的碑刻、题字,以及多年的往来书信、手稿等。这些书画作品既有高超精湛的艺术价值,又从不同角度高度体现了梁先生的精神、人品和风范。

   在纪念馆的大厅和走廊,还设计了50多块展板,其中包括政界、学界名人对梁先生的评价,以及来馆参观的国内外知名人物。

   梁漱溟纪念馆馆藏资料丰富而又珍贵,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图片资料,纪念馆共展出展板200多块,图片1000多幅,其中有很多以前未曾面世的珍贵史料,大部分文字解说为梁漱溟先生的亲笔记述和回忆,确保了展览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二是梁老遗物,共有生前生活、办公用品等100多件,全部为梁先生在京亲属无偿捐赠;三是梁老手稿,包括《东方学术概观》《我的努力与反省》等十余种,全为梁老真迹;四是著作书籍,包括梁先生的全集、选集、同一本书的各种版本、各种外文版译书,以及海内外研究书籍资料100多种。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梁先生的原版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前途》《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等;五是艺术作品,除了200多幅书画作品之外,还有梁先生的多种画像、塑像、书法手迹和印章等。

   建馆20年来,梁漱溟纪念馆接待了美国前总统卡特等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和师生12350余人。该馆不仅是邹平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且已经成为邹平一中实施素质教育、创办特色学校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学校“唯真唯实”的校训、“务本楼”和“梁园”的命名,均是梁漱溟精神的高度升华和具体体现。

   我们今天纪念梁漱溟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拯黎民于水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为真理,公而忘私、不避艰险的献身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唯上、不唯书、讲真话、做真人的特立独行的儒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