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当前阅读:       发布时间:2020-12-21

——高三级部升旗仪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飞天揽月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梦想。上周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月球“挖土”,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回家,中华民族揽月而归,踏梦而行的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

2020年,中国航天事业的高光时刻很多。除了嫦娥五号的月球之旅,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全面建成。今年6月份,北斗三号30颗组网卫星已全部到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部署全面完成。从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立项开始,30万人接力奋斗了26年,梦想终于实现,北斗星耀全球。这意味着无论我们身在地球的哪里,都可以应用北斗系统。可能也有人有疑问,之前的GPS已经很好用了,为何还要有北斗导航系统呢,答案很简单:GPS不属于中国!所以说北斗导航系统的建立始于国家安全。而现在北斗全球系统的建成,不仅仅在军事领域让我们有了更雄厚的实力,更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发挥了作用,综合效益正在不断显现。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为例:万丈高楼要想平地起,高精度定点定位是基准,快速精确测量是基础。北斗人闻令而动,奔赴火神山医院工地,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成果来证明。不管是嫦娥五号的顺利返回,还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覆盖,都源于中国航天人的努力拼搏。

2004年3月,中国绕月工程正式启动,孙家栋被任命为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同年12月,继上世纪90年代担任北斗一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后,他再次被任命为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此时孙家栋已经75岁。他一肩挑着“北斗”,一肩压着“探月”。“星星”与“月亮”紧密相伴。常常上午开“北斗”会,下午又要研究“探月”。他奔波在各个实验场地、发射场地,马不停蹄,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无数个科研难题关头都是孙家栋最后拍板制定方向才得以攻克难关。卫星发动机出现问题时他还以78岁高龄钻进发动机底部查找问题。

另一位中观航天元老戚发轫曾经总结过中国航天精神的核心,那就是“特别”两个字,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这些精神不仅仅在老一辈航天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现在的年轻航天科技工作者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在嫦娥五号发射现场,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周承钰是文昌航天发射场首位女指挥。她只有24岁。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动力系统的队伍里,她是到目前为止换岗最为频繁的一个人。过去两年,她一共参加了5次任务,由于任务需要,她在每次任务中的职责都不一样,不同岗位对人员的知识能力要求差别巨大,每一次换岗都需要新的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周承钰在每个岗位上都重新学习,把每个岗位都做到极致,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此外,在任务中,她的吃苦精神也让人动容。在一次测试任务中,周承钰的工作地点位于脐带塔的15层。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的180多级钢铁台阶,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人说,用“天梯”来形容这段路并不为过。这样的路周承钰要一天来回四趟。在15层的工作环境,更是让多数人“胆颤”——不足8平米的空间布满了设备,这个地方只能容纳3个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没有空调,而且充满了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周承钰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60天。

中国航天人如此拼搏的原因在哪里呢?孙家栋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曾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巨人”不仅不让我们站,而且还卡我们、压我们。在事实面前,我们终于醒悟过来了。靠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拼搏努力,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戚发轫也说过类似的话:一切要靠自己,靠不了别人!中国航天人几十年来心里正是铆足了这股劲,才让中国航天成为了真正的“巨人”!这股劲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同学们,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有这股志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份练习,以饱满的斗志迎战每一次考试。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在2020年的这场大考中,中国航天交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答卷。我们本周也要举行一次大考,希望同学们学习中国航天人的航天精神,有志气,敢拼搏,能拼搏,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